“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“此时此刻”。纠结过去、关注未来,是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,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。”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这本书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对比了亚里士多德和阿德勒的心理学,通过辩论传递一种观点:认识自己,了解自己,接纳自己,成为自己。人生中不必在意外人的眼光,做好自己的“人生课题”,不必为他人的“人生课题”而烦恼,更不要去干涉他人的“人生课题”。终其一生,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活,所以要有被讨厌的勇气。
发挥主观能动性摒弃“原因论”,尝试“目的论”。我们所了解的大众心理学,大多都持亚里士多德的“原因论”观点,即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所决定,如果一味持这种观点,就会为现在的我所决定,如果一味持这种观点,就会为现在的自己找原因,停滞不前,因此,我们可以尝试去持“目的论”的观点去解决问题,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,过好当下的每一天、每一瞬间。
悦纳自己正确地认识并愉悦地接纳自己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人生课题”,我们应该把精力和心思花在如何去提升自我,至于别人怎样想怎样看,那是别人的事情,我们无法决定也无需为他人干涉而感到烦恼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活好当下的每一瞬间,不断的去认识自己、提升自己,去感受自我价值,自己来定义自己的人生。
甘于平凡历史的长河中,每一个伟大都是做好了当下自己该做的事情,而不是一开始就订立了伟大的目标并朝着该目标前进,他们从一开始并非知道自己会成功,而是做好了没意见平凡的小事,“偶然”成功了而已。我们不必给人生设限,不必因为没有到达人生的顶点而懊恼,只需要活好当下,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。
必须有人开始。即使别人不合作,那也与你无关。
如果“我”改变,“世界”就会改变。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“我”来改变。
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,即使有人讨厌你,只要没有迷失“他者贡献”这颗引导之星,那么你就不会迷失,而且做什么都可以。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。
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,所以才要谈现在。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,而是“此时此刻”。
人生很简单,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。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,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。
是“现在”这一刹那的连续。我们只能活在“此时此刻”,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。
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————也就是“自我接纳”————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“他者信赖”;而且,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,才能偶做到“他者贡献”;同时,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,才能够体会到“我对他人有用”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,做到“自我接纳”。
把对自己的执著(self interest)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(social interest),建立起共同体感觉。